依稀记得当时听 Frank 讲 Linux 课,他说要体验不同系列的 Linux,每个发行版差不多试三个,做好总结笔记,出去就能和别人装逼了——哈哈哈。

当时我急于求成,也没能真正深度体验多个发行版,直到现在也只摸过 Ubuntu、Fedora、CentOS、AlmaLinux、Kali Linux、Termux 这六个版本。借着写博客的机会,就把这一路的踩坑与惊喜都记录下来,给同样想装机的你一点参考和乐趣。


Ubuntu:小白也能当运维的全能后盾

  • Ubuntu 是我接触的第一个 Linux 系统,也最适合新手。安装完 GUI 或者直接用 CLI,都“装完即用”,一点都不折腾。默认桌面环境是 GNOME,看着现代又顺滑;软件方面,apt install xxx 一条命令就搞定,几乎所有常用编辑器、博客框架都在官方源里;UFW 防火墙简单易上手。

    虽然坊间流传“企业不用 Ubuntu 当服务器”,但对我这种小白,拿它跑博客、搭服务简直毫无压力,社区活跃、中文教程多,遇到问题搜一下基本能解决。

    • 桌面环境:GNOME(现代、流畅)
    • 包管理系统apt + .deb(资源极丰富)
    • 软件生态:⭐⭐⭐⭐⭐ 官方源+PPA,常用软件一键装
    • 稳定性/安全性:⭐⭐⭐⭐☆ LTS 长期支持,安全补丁齐全

Fedora:好看又顺滑的“高冷朋友”

  • Fedora 是我用下来界面最好看、操作最顺滑的一个,尤其是在虚拟机里跑,比 Ubuntu 还要轻快。它同样默认 GNOME,不过样式更现代;据说 Linus Torvalds 也在用,这句“同款”加了不少逼格。

    软件安装用的是 dnf(功能和 apt 类似),dnf install xxx 也能一条命令搞定。它是 Red Hat 的“实验平台”,新技术、新特性都会先在 Fedora 上出现,所以更新快、功能新,但偶尔也会有小翻车,适合不怕折腾、喜欢尝鲜的朋友。

    • 桌面环境:GNOME(最新特性、视觉更潮)
    • 包管理系统dnf + .rpm(现代化,依赖处理佳)
    • 软件生态:⭐⭐⭐⭐☆ 官方+第三方源,常见软件全覆盖
    • 稳定性/安全性:⭐⭐⭐☆☆ 版本更新快,偶有兼容性小问题

CentOS:曾经的教程王者,如今已成“遗迹”

  • CentOS 曾是国内各大部署教程的“标配”,我也跟着一句“基于 CentOS 7”装过一圈。它默认 GNOME(不过桌面不算重点),用 yum / dnf 管理 .rpm 包,生态以企业级组件为主,桌面软件和新特性支持不足。

    官方在 2021 年底宣布停止维护 CentOS Linux,现在主推的是 CentOS Stream(滚动测试版)。那会儿我折腾各种国内源、改 .repo、碰 GPG 密钥过期,结果头大到放弃,慢慢就再也没怎么碰它。

    • 桌面环境:GNOME(老旧,不推荐日常桌面)
    • 包管理系统yum(可兼容 dnf)+ .rpm
    • 软件生态:⭐⭐☆☆☆ 偏服务器/企业级,桌面软件少
    • 稳定性/安全性:⭐⭐⭐⭐⭐ 传统版极稳定(已停更),Stream 版测试用

AlmaLinux:企业级平替,门槛稍高

  • AlmaLinux 是 CentOS 的继任者之一,号称与 RHEL 完全兼容。我本想着当个严肃运维,用它跑生产环境,结果安装 MySQL 并设置开机自启时踩了不少坑——查文档、看日志也没立刻搞定,最后只好再次回到 Ubuntu 的怀抱。

    它同样用 dnf 管理软件包,默认仓库只包含系统基础组件,要装额外软件还得添加社区源。生态偏向企业级,中文资料不多,但稳定性和安全策略确实让人放心。

    • 桌面环境:可选 GNOME/Xfce,更多用于无头服务器
    • 包管理系统dnf + .rpm
    • 软件生态:⭐⭐⭐☆☆ 企业级丰富,需额外社区源支持
    • 稳定性/安全性:⭐⭐⭐⭐⭐ 与 RHEL 同步,更新保守可靠

Kali Linux:未遂的“黑客梦”工厂

  • 谁没年轻过想当黑客?我也买了 USB 网卡,想用 Kali 的数百款安全工具破解邻居 Wi-Fi,结果驱动装不上、命令不熟,连自家路由都没碰就放弃了。

    它默认使用 Xfce(轻量、直接),基于 Debian,采用 apt + .deb 包管理系统,内置 Nmap、Metasploit、Wireshark 等渗透测试利器。生态专注安全领域,日常工具要自己加源或编译。默认 root 登录虽然方便测试,但也更易误操作。

    • 桌面环境:Xfce(轻量、简洁)
    • 包管理系统apt + .deb
    • 软件生态:⭐⭐☆☆☆ 专注安全测试,日常软件需另行配置
    • 稳定性/安全性:⭐⭐☆☆☆ 工具更新快,易产生依赖问题;默认 root

Termux:隐藏在课桌下的“静音键盘”

  • 上课时我常掏出手机打开 Termux,一边听 PPT 一边刷力扣,用 Vim 写代码,手感堪比真·Linux 终端。

    Termux 不是传统发行版,而是 Android 下的用户空间容器,用 pkg(简易 apt)管理 .deb 包。它没有桌面环境,纯命令行,但能装 Vim、Git、Python、Node 等轻量工具,资源占用小、启动快。受制于 Android 的权限和存储路径,偶尔会遇到权限或路径坑,但对于刷题和练命令行,已经足够给力。

    • 桌面环境:—(纯命令行)
    • 包管理系统pkg(封装 apt) + .deb
    • 软件生态:⭐⭐☆☆☆ 核心命令行工具齐全,GUI 软件不可用
    • 稳定性/安全性:⭐⭐☆☆☆ 依赖 Android 沙箱,权限受限

后记:江湖未竟,我还在路上

除了以上六款,我连 Arch 都只是 云看安装教程,至今未敢亲手上阵——那一步一步手动分区、挂载、再装桌面环境的过程,真是硬核得让人心生畏惧。

我的下一个目标则是 ManjaroopenSUSE Debian:凑够九宫格体验,也算完成 Frank 当年的“每个系列试三个发行版”作业。Linux 的世界太大,我的探索永不止步。